回顧與展望!從9個方面聊聊用戶體驗設計的發(fā)展
今天餓了么UED的小滿同學給大家翻譯了一篇國外的用戶體驗設計回顧總結文,里邊提到的9個觀點都特別有前瞻性,剝離開細枝末節(jié)的視覺風格和交互原則,這些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優(yōu)...
編者按:今天餓了么UED的小滿同學給大家翻譯了一篇國外的用戶體驗設計回顧總結文,里邊提到的9個觀點都特別有前瞻性,剝離開細枝末節(jié)的視覺風格和交互原則,這些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優(yōu)秀設計師必備的硬能力。在甲方的陰溝里待久了,來仰頭展望下真正「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
一、扣像素是沒前途的
你可能仍然花著大量時間對著屏幕對齊像素描點勾線,不過到了 2015 年,你也終于意識到你的 LinkedIn 技能表需要添加上「用戶體驗」光環(huán)。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你的 PS 生涯可能就此結束了。不是說用戶界面設計這行就要翹辮子了,而是說,當你自己被定位成一個所謂「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時候,精力應該更少地放在狹義的用戶界面設計上。以下將詳細解釋為什么現(xiàn)在那么多設計師開始對剛才的觀點深信不疑。
1. 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我們設計所面對的對象是瀏覽器、操作系統(tǒng),而這些對象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視覺語言規(guī)范和成熟的交互模式。并且,日益流行的扁平化設計審美趨勢讓一切都變得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好吧,也許這也不是壞事兒。
2. 現(xiàn)在的交互模式已經足夠牛逼
你沒有必要在設計一個門把手的時候重新發(fā)明一個新的轉軸,兩到三套把手類型就能把所有可能的使用場景 hold 住。萬事皆有理,不要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譬如說給你的網站或 App 重新創(chuàng)建一套完全神經病一樣的導航系統(tǒng),這可能長期給你帶來一堆可用性問題。所以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應該是:在引入一個全新的交互模式的時候,你究竟是想要解決用戶神馬需求?如今,成熟易懂的交互設計模板庫已經逐步把我們從用戶界面的設計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更多地將精力集中在思考對用戶真正重要的問題上:用最快最易接受的方式搞定問題。
3. App 隨處可見,App 無處可尋
App 現(xiàn)如今已經不再是用戶操作行為的終端了。它們演變成了用戶手中的引擎,將數(shù)據(jù)被轉化為可用信息進行行為驅動。有些用戶在使用一些設計得美美的天氣應用時還只是偶然打開一下,看看明后天的天氣預報,但是這類應用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在下雨的 15 分鐘前提醒用戶該帶傘了—沒錯,牛逼就牛逼在它能通知。手機操作系統(tǒng)的一些功能,如蘋果 Notification Center 之于 iOS 系統(tǒng),或 Now on Tap 之于 Android 系統(tǒng),都將用戶的注意力從對界面的專注轉移到對行為的理解上。
4. 新的交互行為將跨越屏幕邊框的邊界
人工智能在 2016 會變得越來越火。智能算法技術酷炫如「Facebook 智能虛擬助手 M」將依托 Messenger App 界面迅速回應用戶的需求留言,并通過第三方服務供應方幫助用戶搞定需求,且不需要依托于其他服務操作界面。不必說,就在你看這篇文章的同時,有人還在努力「設計」和開發(fā)這些未來的對話方式技術,并致力于將人工智能技術推演成為未來產品的重要依托。
二、原型工具的黃金年代
這幾年很多設計師在設計數(shù)字化產品時,已經開始意識到制作原型的重要性。過去直接的靜態(tài)設計開發(f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有的設計需求。原型工具的重要存在幫助我們能夠快速處理各類屏幕中復雜界面問題,包括動畫、頁面跳轉、微交互等在從前靜態(tài)設計開發(fā)模式中很難表現(xiàn)的問題。自然而然,一些對上述趨勢持重視態(tài)度的公司開始生產可以解決問題的原型工具。到了今天,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工具:InVision, Marvel, Principle, Atomic, Sketch, Axure, Adobe Comet 。他們都嘗試著從不同的(產品、設計)角度解決問題。誠然,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獨立的原型工具還不存在。
那以后呢?一個新的原型工具問世是多長的周期?我們需要多少的時間成本學習新的原型解決方案?原型工具(產業(yè))蓬勃的發(fā)展規(guī)模正在超出作為需求方的設計師現(xiàn)有規(guī)模,而這種現(xiàn)象,將很快對設計行業(yè)的生態(tài)產生消極影響。
我們非常希望在 2016 年的原型工具可以能讓我們更多地去做一些跨平臺思考,而非長時間呆坐在電腦屏幕前做完手頭的工作。更遠更牛逼的一點設想是:我們在不遠的將來,能有幸見證到那種能夠協(xié)助我們完成 UX 設計環(huán)節(jié)中其他方面的工具,而非僅僅是畫流程線框圖和低中高保真原型的輸出。
在此繼續(xù)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是不是都太糾結于把自己的精力花在提升工具技巧上,而忽視了去關注人的問題?
三、時間維度下的設計思考
在不久之前,在一個團隊里擁有一個信息架構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們可以幫助團隊解決網頁和 App 上存在的信息容量與邏輯問題。設計師所主導的數(shù)字化界面則致力于解決頁面中信息中混亂秩序,所有的信息需要是可視化的,沒有信息是不重要的。
但是我們該如何去衡量什么信息對于用戶的優(yōu)先級呢?我們如何去設計好的導航系統(tǒng)幫助用戶找到他們真正想要的信息呢?時間從之前快進到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人們已經將時間的維度加入到設計中去了,在正確的時間出現(xiàn)正確的信息:
「選擇上車地點」按鈕出現(xiàn)在叫 Uber 動作之前 「ETA」信息呈現(xiàn)在你等司機的時候 「給司機評價」界面出現(xiàn)在形成結束的時候
人們想要的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只做一件事,并在后續(xù)的動作中被良好的引導,而不是在進行下一步之前發(fā)現(xiàn)同時有多種決策節(jié)點被呈現(xiàn)的情況。
隨著設備和傳感器越來越精確和智能,2016 年我們所感知到的體驗將更加線性,我們的工作會更多地關注在具體的時間空間中。人們會越來越習慣于線性體驗的簡單與便捷。網站的信息廣度會越來越窄,同時深度也會越來越深。所有的文本、規(guī)范進一步進化并圍繞用戶的行為軌跡,它們將遠遠超出像素與屏幕的邊界。
四、新的用戶體驗定義與角色
現(xiàn)在是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最好的時代,我們終于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可以在企業(yè)組織中承擔多么重要的責任。用戶體驗不再是一個異類的存在,它在現(xiàn)代企業(yè)組織下成為了必需品。這意味著任何形態(tài)、規(guī)模的公司很快會擁有至少一名專業(yè)的用戶體驗從業(yè)者去負責審視公司的產品與服務體驗。
不過仍然存在一些圍繞著用戶體驗的工作角色和職位定義?,F(xiàn)在我們意識到每個人在團隊中實際上多多少少地都對產品、服務的用戶體驗產生著影響,與此同時我們開始在每個人的頭上都加上「用戶體驗」的頭銜:用戶體驗工程師、用戶體驗信息架構師、用戶體驗前端工程師 balabala…
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概念變得如此爛大街,搞不好未來「用戶體驗設計師」將會很快消失。
如果每個人在組織中都分擔著企業(yè)中用戶體驗的責任,那么 2016 用戶體驗設計師在團隊中到底應該以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存在?
我們(用戶體驗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確保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從產品經理到客服,都能將提升用戶體驗的意識注入到他們的工作中,并讓每個人都明白這對于企業(yè)生意而言是有多么重要。用戶體驗專業(yè)從業(yè)者應該進一步扮演一個更加中心的角色,協(xié)調和能動企業(yè)組織中的同僚進行協(xié)同工作。
在另一方面,當我們在明晰清楚哪些是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的時候,我們可以縮小我們關注的范疇,帶入更為明確具體的團隊角色:例如內容策略設計師、用戶體驗研究者、可用性專家、交互設計師。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