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失效 回首急速發(fā)展的五十年(2)
高中時期我們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定律,牛頓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那么摩爾定律是一個什么樣的定律呢,說起來各位同學可能就已經開始頭疼了,又是一個需要背的東西。然而好消息是摩爾定律并不是一個物理或自。...
Intel正式提出Tick-Tock策略是在2007年,其實在前一年發(fā)布的65nm制程的CedarMill及Core架構已經可以算是Tick-Tock的開端。作為Pentium4(奔騰4)處理器的最后一代,CedarMill全新的65nm制程可以說是有效的降低了上一代Prescott的發(fā)熱的問題,隨之而來的Core架構則是一次性能提升,不到半年的時間里Intel就完成了一次升級,這一次的Core2(酷睿2)系列處理器的推出可以說為后續(xù)酷睿i系列處理器的異軍突起打好了前站。
奔騰4
之后的一次Tick出現(xiàn)在一年之后的2007年11月11日,Penryn(彭林)架構首次為我們帶來了45nm的處理器產品,包括有雙核心桌面處理器Wolfdale、四核心桌面處理器Yorkfield。
Core2
如果說之前的Intel處理器Pentium是主力,那么從這一次的架構改進則是將酷睿系列處理器推向了第一梯隊,2008年末的Nehalem架構處理器中,酷睿i7系列處理器開始走向大眾,當時的Intel解釋說i7并不是這兩個字符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只是感覺好聽而已。
酷睿i7-920
很快來到2010年初,45nm制程也已經堅持了兩年有余,迎來了新一次的升級,32nm的Westmere發(fā)布,至此Intel的產品線已經基本構成,酷睿i3i5i7分別面向中高端市場,奔騰面向入門級,賽揚主攻移動低功耗平臺,Xeon(至強)系列負責服務器級平臺。相信許多像筆者一樣比較年輕的DIYer可能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解CPU市場的,許多人將之稱為第一代的酷睿系列處理器。
酷睿i3-530
2011年初我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Tock年,全新的SandyBridge攜第二代酷睿系列處理器到來,酷睿系列的一躍稱為最受DIY玩家關注的品牌之一,當初筆者身邊的朋友可能有不知道Intel的但是都知道酷睿,筆者哭笑不得的給他們解釋過無數(shù)次酷睿處理器其實是Intel的產品。接下來采用22nm制程的第三代IvyBridge及第四代Haswell相繼于12年4月及13年6月問世,即使是現(xiàn)在還有非常多的用戶在使用這兩代產品。
酷睿i5-2310及3450
非常神秘的第五代酷睿系列處理器在國內的消息比較少,主要在移動端進行了一些試水,沒有推向零售市場,為數(shù)不多的寥寥幾款產品僅在國外少量露出,導致我們對這一代產品并沒有什么了解。不過有消息稱代號Broadwell-E的極致性能桌面級處理器將會來襲,屆時是否能帶來巨大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酷睿第五代處理器(圖片來自網絡)
接下來要隆重介紹一下目前最新的Skylake架構處理器產品,這次的發(fā)布我們等了兩年多,終于在2015年8月到來,量產的14nm桌面級產品全線鋪貨,首發(fā)型號i7-6700K及i5-6600K一經發(fā)布就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即使是Intel,兩年的時間并沒有讓14nm的產品完全達到預期,Intel不得不改變研發(fā)周期,在原定兩年的循環(huán)中添加一個優(yōu)化的過程來完善產品,這就是之前傳言中的Kabylake,讓我們一同期待它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