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國后你也許并不了解 深度解讀阿里巴巴國際化

2016-09-22 13:06:22 來源:騰訊科技作者:佚名 人氣: 次閱讀 210 條評論

自美國紐交所敲鐘那刻起,阿里巴巴集團的全球化戰(zhàn)略開始明顯提速。而到了今年,這家公司布局海外速度進一步加快。馬云曾說,他渴望成立一家由中國人創(chuàng)辦,但屬于全世界的公司。今年,我們看到阿里巴巴幾乎所有核心業(yè)務包括電商、金融、物流、云計算、大文娛等版塊,都在嘗試...

自美國紐交所敲鐘那刻起,阿里巴巴集團的全球化戰(zhàn)略開始明顯提速。而到了今年,這家公司布局海外速度進一步加快。

走出中國后你也許并不了解 深度解讀阿里巴巴國際化
馬云

馬云曾說,他渴望成立一家由中國人創(chuàng)辦,但屬于全世界的公司。今年,我們看到阿里巴巴幾乎所有核心業(yè)務包括電商、金融、物流、云計算、大文娛等版塊,都在嘗試更快走向國際:

阿里巴巴電商業(yè)務提出實現“全球買,全球賣”;

螞蟻金服在海外不斷加碼支付和金融公司;

菜鳥網絡與全球各地的郵政和物流供應商對接,搭建全球化的物流服務網絡;

阿里云不斷開辟海外新戰(zhàn)場;

UC則選擇去新興市場搶占空間。

……

在可以推測的層面,我們看到全球化對阿里巴巴的顯著意義是,一方面在全球尋找新的增長點,應對國內的核心業(yè)務增長放緩的瓶頸;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人才、技術,用全球化思維提升其在全球的戰(zhàn)斗能力。(阿里巴巴招募到兩名高盛前高管,分別擔任阿里巴巴總裁和螞蟻金服副總裁,負責全球化業(yè)務,并投資了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新加坡移動安全和加密技術公司V-Key等企業(yè))。

但我們更加關注再深一層的話題——例如阿里巴巴電商和云計算如何與海外巨頭廝殺?估值跳漲的螞蟻金服觸角伸向了全球的哪些地區(qū)?如何提升菜鳥網絡的跨境物流能力?阿里巴巴大文娛板塊全球化又有哪些新動作?

為了了解這些,企鵝智酷?全球創(chuàng)投研究院(IGV)發(fā)布了這份阿里巴巴全球化戰(zhàn)略分析報告,作為智酷BAT全球化研究系列的終篇。

一. 阿里巴巴電商全球化1.0:把全球品牌賣給中國消費者,并將中國制造賣給亞洲用戶

“我平時網購用Lazada,但在AliExpress上買過一部手機,價格實惠。”這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多名在校生接受IGV采訪時的分享。在新興市場,中國廉價制造仍是阿里巴巴走出去的優(yōu)勢所在。

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為中小企業(yè)提供支付和物流配送系統(tǒng),使其更便捷地在全球開展業(yè)務。在經歷了去年一年的低迷后,今年6月份的季度業(yè)績顯示,AliExpress平臺收入同比增長123%。

這個增長主要來自俄羅斯,東南亞,巴西等新興市場,歐美用戶則相對冷淡。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歐美本身零售體系成熟,Amazon和eBay等電商能基本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二是假貨問題,今年阿里巴巴遭到多家奢侈品制造商對其售假的訴訟,這會間接影響歐美用戶對AliExpress品牌的信任。

針對令人頭疼的假貨問題,阿里巴巴一方面讓新上任的總裁埃文斯出面與海外品牌商打交道;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平臺商戶質量和商品質量。今年AliExpress從跨境C2C全面轉型至跨境B2C,并從4月初開始,所有商家必須以企業(yè)身份入駐,不再允許個體商戶入駐;到今年下半年,入駐商家還必須有品牌背書。

馬云已不止一次提及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愿景,即構建一個可服務20億消費者和數千萬企業(yè)“全球買,全球賣”的商業(yè)生態(tài)平臺。那么AliExpress要真正實現“全球賣”,執(zhí)拗的阿里巴巴在歐美市場進行了哪些嘗試?

企鵝智酷發(fā)現,阿里巴巴在美國投資了不少與電商業(yè)務強相關的公司,同時還嘗試不同的電商模式,如社交電商,以吸引本土消費者。阿里巴巴認為,這些社交功能會增加用戶打開淘寶應用的頻次,不僅增加賣家與買家的關系,也增強買家之間的互動。

實際上,阿里巴巴對于電商+社交,有著近乎固執(zhí)的堅持和不斷的嘗試:

在美國,阿里巴巴的一家全資子公司于2014年推出了電商網站11 Main。它對入駐商家采取邀請制,只有符合其定位的商家才能入駐。11 Main對商家的定位包括有優(yōu)秀的品牌故事,出色的商品設計,優(yōu)異的產品質量,貼近消費者的價格等。

11 Main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想實現基于商品的搜索轉向圍繞商家的社交,通過粉絲經濟模式打造一家新型電商平臺。但一年后,阿里巴巴出售了11 Main,這次嘗試也被認為阿里巴巴美國電商戰(zhàn)略的一次挫折。

在這之前,阿里巴巴曾耗資2億多美元投資了硅谷的移動聊天和視頻通話應用Tango, 并嘗試在這款社交應用中融入電商元素,但最終效果也不理想

今年,阿里巴巴向美國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注資近8億美元,希望未來能借助該技術,讓用戶更直觀地感受到阿里巴巴電商平臺所售賣的物品,比如外觀,尺寸等,以提升用戶體驗,畢竟十年后的電商模式肯定不同于今日。

未來的電商模式會往哪個方向過渡,阿里巴巴也在探索中。只是從現階段而言,阿里巴巴電商在美國獲取足夠市場空間的難度很大。因為這里不僅有Amazon和eBay這兩大難以撼動的宿敵,沃爾瑪,百思買等也有自己的線上業(yè)務,以及不容忽視的,美國線下零售業(yè)體系的高度成熟。

歐洲情況類似美國,同樣有著成熟的零售渠道。同時,據英國網站流量監(jiān)測平臺Twenga Solutions數據顯示,Amazon和eBay是英法德最受歡迎的兩大電商。加上其他本土電商和專注法德的日本樂天,AliExpress在歐洲的想象空間也不大。

但從“全球賣”切換到“全球買”的維度,我們看到歐美品牌商對拓展海外市場意愿非常強烈,天貓國際若能更好的接入這批商家,并抓住中國中產階級崛起,消費升級的浪潮,以服務中國消費者甚至未來到整個亞洲的用戶,這里的想象空間非常大。

阿里巴巴歐洲負責人艾梅(Amee Chande)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她理解的全球化,一方面是在全球開始辦事處,在一線與全球市場聯動;另一方面是幫企業(yè)制定營銷方案,讓概念落地,并做好本土化。

比如歐洲不少品牌商不了解中國消費者,阿里巴巴歐洲的運營團隊就會與他們交流,增強他們對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認識,幫他們判斷有哪些潛在的投資機會。同時,阿里巴巴的大數據積累也會幫品牌商預測并上架那些受中國消費者青睞的商品。